一、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的迫切性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涉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变革,也涉及人的观念变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着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渗透着科学技术,并在加速进行中。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但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数学被人们所重视的是它作为基础学科的科学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级学校和教师等传授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精神”的“业”,而没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也忘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求“善”和“美”。一味地注重科学性直接导致了数学教学极端的功利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应试教育迫切要求变革的时期,这种不良倾向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严重阻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教育成为迫切的需要。作为师范教育它曾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就业形势,师范毕业生处与弱势地位。在此情况下,师范生更是面临人文精神严重缺乏的困境: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感,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很多同学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人生的动力,在浑浑噩噩中得过且过;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父母、同学、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失去正常心和怜悯心,很容易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冷漠和仇视,形成心理和性格的扭曲。这个时候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又存在于每一门的学科之中,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势在必行。
二、教学观念上教师应具备人文关怀意识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外, 还应担负起人格教化的目的。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 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道德优化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单纯地强调数学教育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对数学教育的削弱, 对学生的精神品格的形成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 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
首先, 教师的“人格主导”作用即榜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这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高深的数学造诣,能够传授知识,答疑解难;数学教师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文、史、哲、艺术等知识,只有教师自身有着丰富的人文修养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满足“传道”的需要。教师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教育的人文内容,所以数学教师在深入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广泛涉猎文、史、哲、艺术等知识,并与本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了解文明的发展来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对比古今中外的知识异同以端正认识,通过关注时政知识、学科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丰富的人文修养可以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愿意亲近老师、爱学想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 教师应注重学生“人格主体”的培养与发挥。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更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的关键。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学校教育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教师地位的尊敬以及对教师权威的认同, 而轻视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个体应该得到的尊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 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 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已受到严峻挑战。多元化的价值观与当前教育精心设置的一元世界的碰撞在不断地产生着不和谐音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 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平日的教育教学中要向学生注入更多的“情”和“爱”, 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认同,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中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全面提高。
最后,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道德品质。尽管人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 但是成功的科学家总是依靠了大致相同的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原理时应注重暴露思维的过程, 把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纲挚领地加以介绍, 这对学生领会思维方法很有好处。切记在数学教学中不要“重结果, 轻过程”。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去指导和帮助学生, 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适当指出他思想方法上的问题而加以纠正。同时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要“重理论, 轻实践”。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从成功的经验中总结出来, 但人的思维态势往往也受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实践去检验所学的理论。所以说,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学校与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同时, 还应将数学教育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以保证方向正确。因此, 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同时, 也要教给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三、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教育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师范生的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针对师范生心里自卑、学习目的迷茫、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学史记,展示数学家的奋斗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楷模,自强不息、勤奋刻苦,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针对师范生基础相对较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的情况,可以在数学教学时设计一些难度适中、仔细思考就能够得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迎难而上,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解决困难的磨厉,体验战胜困难的快乐,让学生在学习成绩稳步提高的过程中坚定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在困难面前百折不饶的顽强意志。
针对师范生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与社会的格格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展互帮互助学习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从而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品德;在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充分尊重其他不同的意见基础上自由、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论点,克服独断和偏执的缺点,变得宽容、谦让、乐于助人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针对师范生脱离社会,竞争力弱的情况,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数学教学与当前社会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相结合,通过让学生思考并用数学解决这些问题,走近社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运用数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把握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学习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