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认同的基本内涵
对于民族心理认同的定义和作用,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没有较一致的界定。不同学者下定义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高永久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民族成员表现在民族意识上的自觉认同,是该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社会稳定中有社会预警作用、社会整合作用、社会调控作用、社会保障作用。”[1]崔海亮,肖玲聪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民族心理认同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民族心理认同的表层对应于民族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民族心理认同的中层对应于民族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民族心理认同的深层对应于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2]133同时,他们认为民族心理认同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民族心理认同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的基础,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另一方面,民族心理认同中狭隘的、排他的民族意识会产生民族保守主义,抵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科学,不仅会阻碍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而且可能会导致与其他民族的冲突与战争。”[2]136任新民,周文认为“在多民族的中国,民族心理认同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四个维度。两个层次包含本民族心理认同和中华民族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包括了民族身份和民族标识的认知和评价、情感和行为卷入。它主要有促进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整合、发展民族之间的通透性关系、提高青少年的民族意识的作用。”[3]
笔者认为以上说法均有道理,而本文所提到的非洲民族的心理认同的含义则较偏向于崔海亮、肖玲聪的说法,它是偏向于文化层面的心理认同。民族是从文化角度划分的人类共同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均是长期历史积淀而成,同时又在与时俱进。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被文化塑造,对于文化纽带的认同亦是其存在感的证明。
二、非洲民族心理认同薄弱的表现及原因
民族心理认同体现在多方面,例如语言文字、宗教观念、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认同,它们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非洲是一个长期被殖民的大陆,奴役压迫的历史使得非洲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共同心理认同感。他们对自身缺少着先天与后天的自信,主要表现在厌恶自身肤色和卷发、在学术观点等方面以西方为大本营。
在非洲精英和平民中存在这样的看法,“假如你的肤色较浅,那么,你在普通平民的眼中的评价和地位就比较高。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持续至今。”[4]79因而漂白皮肤和拉直头发在非洲很盛行,甚至有商人因出售漂白膏、拉直头发的润发油而大发横财。这是一种悲哀,一个讨厌先天存在特点、亲手毁灭自身独特性而努力成为他者的国家或民族,将如何在由无数民族或者国家构成的世界大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学术上,“非洲的学者已经被弄得认为学术就是无法变更地以西方为大本营。有关学术的一切都不得不受西方学术的庇护,并且由西方人颂扬才是学术上‘正当的’。”[4]91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脊梁,是有一定知识技能并且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着类似宗教承担式关怀的一个特殊群体。如果连这个团体都处于麻木状态,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将不可想象。
这种薄弱的民族心理认同感产生原因是复杂的。从外部讲,非洲人民长期受殖民文化影响,贫穷与受奴役使其产生自卑感。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被殖民或压制过,可他们的人民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以犹太民族为例,他们的处境并不比非洲人优越,被驱逐出境,流亡千年,最终重建新国,拥有自己安身发展之地。在此,宗教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系犹太民族心理认同感的纽带作用。因而,除了外部因素,民族内部因素仍是影响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原因。这在非洲大陆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发展形态不同
非洲作为一个面积为1125万平方英里的大陆,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活化石。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形态均可在这块不寻常的大陆上找到痕迹。每种社会形态均有自身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认同等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和谐的交往中就会演化为民族问题。而民族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中不同形态的价值观碰撞对民族问题均有直接影响。这样一来,矛盾冲突和出于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遵守使得民族心理认同产生艰难。
2.部族主义“遗产”丰厚
在非洲大陆上,很多非洲人对部族的忠诚要远远超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这样一来,将大大影响国家的统一与构建。对于那些建立政权的国家,虽已不是部族,却仍有这种倾向。以索马里共和国为例,在60年代建立政权之初有三大地方民族,达鲁德、哈威伊、伊萨克族,到1969年时,达鲁德族中最大的米周提尼部落一直占索马里的统治地位,总统、总理,议会和最高法院院长的人选都来自此部。这样一来,这个国家的其他民族会感到倍受冷落,从而对新生政权不满。民族之间便发生矛盾,引发冲突,从而影响民族团结并摧毁民族认同感。 跨界民族众多 西方侵略者在非洲进行大面积殖民时,以经纬度为标准将大陆整齐分割。这样一来,原本完整一体的地域便有了分界线,这种界限为人口流动及跨界走私提供了便利。虽然,处于边界的民族通常会处于一种“这边是他们的祖国,那里有他们的同胞”的状态,但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矛盾会因此持续不断,从而滋生民族隔阂感。加上,国内、地区间的歧视不公,边境民族感受不到尊重,就无法形成对于国家或者民族的稳定心理认同。
增强非洲民族心理认同的举措
很多非洲精英已意识到加强非洲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性,泛非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证明。1893年芝加哥非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泛非主义的正式诞生,此后于1900年召开的第一次泛非会议则意味着泛非主义真正具有了世界影响。不同历史时期,泛非主义活动者有特定的历史任务。在殖民地时期,泛非主义致力于民族与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在现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泛非主义致力于加强非洲民族的团结,促进非洲繁荣与发展,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占一席之地。民族国家独立与解放的意愿基本实现,泛非主义活动家们正致力于加强非洲团结,促进非洲一体化与繁荣。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非洲实现一体化和欧盟的形成的条件是不同的。欧盟中有些成员虽然存在着宿怨,可在经济发展水平、信仰价值观念等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欧洲诸多国家合作发展成有可能。而非洲的诸多民族在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这使得非洲人民很难产生对整个大陆的强烈心理认同感,非洲一体化便无从谈起。因而,泛非主义活动家们总体愿望是好的,但实现难度极大。这并非是放弃加强非洲民族的心理认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初步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