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开创的西方人文传统,在中世纪早期,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蛮族王国统治的确立似乎荡然无存。此后的千年,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大行其道,占据欧洲史学的主宰地位。但是,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不会中断,反映在史学史上也是如此,中世纪史学对于古典史学的传统所有继承。本文以中世纪早期史书——尼特哈德的《历史》为考察中心,探讨古典史学传统如何在中世纪早期得到延续与融合,希望借此推动国内学者对中世纪早期史学以及这部加洛林时代重要史书的重视。
一、尼特哈德其人、其书
尼特哈德(Nithard,约800—845年)是查理曼皇帝的外孙,是皇帝的女儿柏塔(Bertha)与当时著名的诗人、圣里奎尔(St Riquier)修道院的世俗院长安吉尔伯特(Angilbert)的非婚生子。柏塔直到查理曼去世才离开宫廷,因此尼特哈德受益于加洛林文艺复兴,在宫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查理曼的继承人虔诚者路易统治期间和去世以后的家族纷争中,尼特哈德投入其表弟秃头查理的阵营,扮演着查理的宫廷史家的角色。尼特哈德在抵抗诺曼人的战斗中身受重伤,约在845年5月去世。
尼特哈德撰写的《历史》(常被现代学者称为《虔诚者路易诸子的纷争》(On the Dissensions of the Sons of Louis the Pious),是841年5月秃头查理占据夏龙城(Châlons)之前授意尼特哈德所做,目的是向后世子孙表明自己和时人对待这场兄弟之战的态度。1970年,肖尔茨(Scholz)和罗杰斯(Rogers)翻译了记载741—829年间法兰克早期君主历史的《法兰克王室年代记》(Royal Frankish Annals)和尼特哈德的《历史》,将两部史书编在一起,出版英文版《加洛林编年史:<法兰克王室年代记>与尼特哈德的<历史>》(Carolingian Chronicles: Royal Frankish Annals and Nithard’s Histories)。
《历史》全书四卷,主要记载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间的战争以及《凡尔登条约》签订过程。为了更好表现主题,尼特哈德在首卷简要回顾了814年查理曼去世后虔诚者路易统治时期的历史;后三卷记载从840年夏天到843年春天发生的重要事件,内容集中在交战各方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以及同盟关系的缔结,同时涉及帝国分割的谈判、分割条约草案的起草,以及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给人民带来的不安。
尼特哈德在书中博采群籍,引用了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执事保罗的《伦巴德人史》等资料。同时,作者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所以《历史》中的大量内容是尼特哈德的亲历和见闻。
二、《历史》一书的特色
加洛林王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史学作品,其中,翘楚者当属尼特哈德的《历史》一书。中世纪早期的史书,就体裁来说大都为编年史或年代记,有的学者认为尼特哈德的作品也属于编年史,肖尔茨和罗杰斯将尼特哈德的《历史》纳入《加洛林编年史》一书中出版,自然也就将《历史》归入编年史。赵立行的《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中世纪时期”)沿用了《历史》一书为编年史的说法。实际上,《历史》的年代起止虽然明确,但其内容并非按照年代来叙述,叙事并不是从一年的圣诞节写到下一年的圣诞节,因此《历史》一书是否为编年史一直是论者争论的一个问题。正因如此,《历史》在其写作手法上就有其不同凡响之处。本文的重点是探析尼特哈德的《历史》在内容方面的特色,所以有关体裁问题的讨论此处从略。
《历史》一书在加洛林时代的史书中之所以特色鲜明,是因为无论从作者的著史意识、作品的内容,还是历史认识的层面来说,都显示出较同时期其他史书更多的“人事”,体现出对古典人文传统的继承。
首先,尼特哈德具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尼特哈德笔下的主角是其宗主秃头查理,其历史记述是为宗主或者宗主的政治服务的,这是《历史》的出发点和主旨所在。“尼特哈德的《历史》不仅是宝贵的历史叙述。它为考察当时的价值观、人们的动机和期待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他记录了840—843年间一系列事件的因由,同时也记录了这些事情对牵涉其中的时人的意义。”《历史》中所隐含的信息,远比人们通常认识到的要多。除了关于三兄弟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之外,《历史》也揭示出加洛林王朝政治中理想的价值观同现实之间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
合法的婚生儿子的有权利要求分享父亲留下的遗产,这是法兰克的悠久传统;同时,兄弟姐妹间应该和平相处,这是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在《历史》中,尼特哈德强调兄长应该忠诚、慷慨、恭敬地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是,在政治实践中,父辈的遗产由诸兄弟分享的传统和习惯,常常导致本该相互关爱的兄弟们发生冲突。查理曼去世之后,继承人虔诚者路易原本善待了他的三位非婚生兄弟:卓戈(Drogo)、于格(Hugh)和西奥德里克(Theoderic),与他们同桌进餐,让他们在皇宫接受教育,并将意大利授予已故兄长丕平之子伯纳德。虔诚者路易的这些举动,意在让兄弟们与自己和睦相处。然而817年侄儿伯纳德发动叛乱,路易命令里昂总督伯兰特(Bertmund)抓捕伯纳德,将其刺瞎,随后将自己的兄弟们统统剃度,投入修道院,以免他们寻求贵族支持进而重演伯纳德的叛乱活动。显然,统治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因争夺财产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并没有由于虔诚者路易一度采取的某些“善举”而消除。
理想的价值观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冲突,或许正是秃头查理委托尼特哈德著史的原因。841年5月,查理要求尼特哈德书定当下发生的历史,其时丰特努瓦(Fontanoy)战役尚未发生,但查理与其长兄洛塔尔的军事对抗已无法避免,查理必须为自己的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辩解。因为,他所面对的是自己的长兄兼教父,如果获胜,则违背了宗教义务,藐视了法兰克社会所坚持的兄弟间应保持和谐的道德规范;如果失败,则不仅会彻底失去父亲留给自己的遗产,更可能遗臭万年。查理之所以托付尼特哈德写作《历史》,其实是希望为自己留下一份辩解书,供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自身权利的追求与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的辩解,恰恰反映出加洛林统治者的政治窘境,也是尼特哈德历史意识的真实反映。
其次,当代人写当代史是《历史》一书又一重要的特色。从其在第一卷中所记述的关于秃头查理管辖范围的疆界、长兄洛塔尔保护查理的誓约、虔诚者路易在830年改善管理的承诺、834年路易与洛塔尔在布洛瓦(Blois)达成和约的条件等内容来看,尼特哈德很可能在虔诚者路易时代就是宫廷高官和宫廷会议成员。他深知823年秃头查理的出生给宠爱他的父母亲带来的巨大麻烦,亲眼见证了路易去世前如何精心地为查理的未来进行设计和安排。作为表弟秃头查理的近臣,尼特哈德亲自参与了宫廷的具体协商和决议过程,了解秃头查理的动机与目标;作为亲临战场的战士,他熟悉行军和远征的始末、行军路线、所遇障碍;作为查理的“外交”代表,他与阿达尔加(Adalgar)一同出使洛塔尔的宫廷。他见证了840年秋天查理与洛塔尔在奥尔良缔结条约,目睹了841年圣诞节洛塔尔对查理的控诉及查理的回应,参加了查理与日耳曼路易在841年春天举行的会议以及《凡尔登条约》签订之前谈判磋商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关于840—842年之间的历史,目前尚无其他资料在深度和细节上能够与尼特哈德留下来的资料相媲美,所以《历史》被当成是研究虔诚者路易诸子纷争最具价值的史料。历史学家们对尼特哈德记载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亲眼目睹了所记载的大部分内容,对于所参考的书面材料进行了精心的鉴别。他采用直截了当的、通俗易懂的文风,没有东拼西凑来哗众取宠。尽管,尼特哈德属于秃头查理一派,对洛塔尔一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是他的写作经得起现代史家的严格考察,甚至对于洛塔尔的严厉评判,也总体上被人们所接受”。还有学者指出,“尼特哈德的《历史》是解释性的,是真正的历史研究,具有特别的历史价值,因为他是一个了解士兵生活的俗人,他通过自己的眼睛告诉我们当时的生活”。